接下来,融创将带领孙宏斌进行一场更长久、更具挑战性的“企业生存战”。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徐谦丨北京报道 随着香港高等法院的最终判决,融创中国掌门人孙宏斌终于带领巨头渡过最危险的债务矿井。 11月5日晚间,融创中国宣布,约96亿美元的海外债务重组方案正式获香港高等法院批准。至此,其计划重组的条件已具备,融创成为本周期首家完成境内外债务全部重组的大型房地产企业。预计本轮债务重组后,融创整体偿债压力有望减轻近600亿元,未来每年将节省大量利息成本。融创表示,本次重组方案的实施将推动为公司业务复苏奠定重要基础。该计划的主要选择是全面债转股,全面解决上市公司发行或担保的债务。然而,来之不易的“下船”通行证并不是没有代价的。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尽管融创正在通过互换、债转股扩张等复杂安排缓解眼前的现金流压力,但其未来的财务灵活性可能会受到一些限制。接下来,融创将带领孙宏斌进行一场更长久、更具挑战性的“企业生存战”。真正的结局尚未到来。两轮重组减债600亿元 融创的债务重组并非一步到位,而是经历了两轮深度重组。 2023年1月,融创中国完成内债扩张160亿元;同年11月完成90.48亿美元外债重组通过“债转股+发行新票据”的方式。但受行业重组持续推进、市场复苏不及预期、中国信达(香港)申请清算等因素影响,融创再次面临较大偿债压力。今年年初,孙宏斌被迫启动第二轮更为彻底的外债重组。新方案的最大亮点是“全程债转股”模式,将约95.5亿美元债务转为股权。债权人将获得两种强制可转换债券:一种转换价格为每股6.8港元,可在重组发生后6个月内转换;另一种转换价格为每股6.8港元,可在重组发生后6个月内转换。另一份的转股价为3.85港元/股,重组后的窗口期为18至30个月。相比融创目前每股约1.5港元的股价,这一转股价格显然偏高。为防止原分享为了应对老股东股权过于稀释,融创设计了“股权结构稳定方案”:向大股东提供部分附条件限制性股票。每向债权人分配 100 美元的本金,向主要股东或其指定人发行约 23 美元的新可担保债券。这些限制性股票的投票权等权利非常有限,期限为6年,不能处置、抵押或转让。这一创新方案得到了债权人的高度支持。在10月14日的投票中,参与投票的1492名债权人中,有1469人投了赞成票,支持率为98.5%,债务规模对应的支持率为94.5%,高于香港法律规定的75%门槛,符合法院批准的基本要求。从年初开始,融创债务重组方案于4月公布,6月通过75%门槛支持,10月获得98.5%债权人投票赞成。目前其他国家的债务清偿周期为10个月。随着11月5日香港高等法院批准该方案,融创外债将基本“清零”,内债二次安排将负债率降低50%以上,成为房企解决周期中力度最强、最彻底的案件之一。中国指数研究院企业研究部主任刘水评价,债务重组极大缓解了融创债务压力,有利于修复资产负债表,恢复公司可持续经营。同时,本案也为其他房地产保险公司的债务重组提供了不同的选择程序、实际大幅减债等方面的借鉴。但面临的融创仍面临提升经营业绩、完成“保交付”任务、盘活和盘活资产。下一步:企业生存之战。融创为何“先上岸”?业内分析认为,这得益于孙宏斌的个人财产(如上海董家渡、北京泛海国际等优质项目),以及专业、创新的金融解决方案(“全额债转股”结合“稳股计划”),在一定的政策政策下生存,满足了“稳股计划”,这是一定的政策政策,也是在“平仓”窗口期复活的“稳股计划”。尽管目前债务危机已经结束,但如何在保证大楼交付、经营连续性和股权结构变化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对孙宏斌的新考验。在6月30日的股东大会上,孙宏斌表示。明确了融创未来的发展路径:聚焦重点城市、精品建设项目。未来,融创将重点布局北京、上海、西安、重庆等一二线城市,走品质发展路线。 2025年1月至9月,融创累计实现销售额317.6亿元。虽然同比下降12.87%,但每平方米销售均价同比上涨近11400元,达到约31700元/平方米,表明高端产品能力有所提升。尤其是上海一号院项目自开盘以来多次引发抢购热潮。今年8月23日,该项目第五批销售开工。一小时内售出66套,销售额达48亿元。这些房屋均价为19.8万元/平方米,最贵单价约为25.45万元/平方米。迄今为止,上海一号院年内合计销售总额突破220亿元,成为全国首个2025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房地产项目。但由于融创此前已将外滩一号二期89.7%的股权转让至10.3%,因此错过了大部分项目后续收入。除了开发业务外,融创去年9月成立“现在资本”平台,进军房地产不良资产处置领域,试图打开第二条增长曲线。尽管债务重组成功,融创仍面临着相当大的财务压力。 2025年半年报显示,融创中国营收199.9亿元,归属公司所有者亏损约128.1亿元,资产为负。负债率仍高达94.73%。从“住”到“住好”,保障还需付出更多努力交付并提高盈利能力。最后一搏的阶段性胜利,为化解产业风险提供了重要样本,也开启了房地产企业债务管理的新阶段。
接下来,融创将带领孙宏斌进行一场更长久、更具挑战性的“企业生存战”。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徐谦丨北京报道 随着香港高等法院的最终判决,融创中国掌门人孙宏斌终于带领巨头渡过最危险的债务矿井。 11月5日晚间,融创中国宣布,约96亿美元的海外债务重组方案正式获香港高等法院批准。至此,其计划重组的条件已具备,融创成为本周期首家完成境内外债务全部重组的大型房地产企业。预计本轮债务重组后,融创整体偿债压力有望减轻近600亿元,未来每年将节省大量利息成本。融创表示,本次重组方案的实施将推动为公司业务复苏奠定重要基础。该计划的主要选择是全面债转股,全面解决上市公司发行或担保的债务。然而,来之不易的“下船”通行证并不是没有代价的。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尽管融创正在通过互换、债转股扩张等复杂安排缓解眼前的现金流压力,但其未来的财务灵活性可能会受到一些限制。接下来,融创将带领孙宏斌进行一场更长久、更具挑战性的“企业生存战”。真正的结局尚未到来。两轮重组减债600亿元 融创的债务重组并非一步到位,而是经历了两轮深度重组。 2023年1月,融创中国完成内债扩张160亿元;同年11月完成90.48亿美元外债重组通过“债转股+发行新票据”的方式。但受行业重组持续推进、市场复苏不及预期、中国信达(香港)申请清算等因素影响,融创再次面临较大偿债压力。今年年初,孙宏斌被迫启动第二轮更为彻底的外债重组。新方案的最大亮点是“全程债转股”模式,将约95.5亿美元债务转为股权。债权人将获得两种强制可转换债券:一种转换价格为每股6.8港元,可在重组发生后6个月内转换;另一种转换价格为每股6.8港元,可在重组发生后6个月内转换。另一份的转股价为3.85港元/股,重组后的窗口期为18至30个月。相比融创目前每股约1.5港元的股价,这一转股价格显然偏高。为防止原分享为了应对老股东股权过于稀释,融创设计了“股权结构稳定方案”:向大股东提供部分附条件限制性股票。每向债权人分配 100 美元的本金,向主要股东或其指定人发行约 23 美元的新可担保债券。这些限制性股票的投票权等权利非常有限,期限为6年,不能处置、抵押或转让。这一创新方案得到了债权人的高度支持。在10月14日的投票中,参与投票的1492名债权人中,有1469人投了赞成票,支持率为98.5%,债务规模对应的支持率为94.5%,高于香港法律规定的75%门槛,符合法院批准的基本要求。从年初开始,融创债务重组方案于4月公布,6月通过75%门槛支持,10月获得98.5%债权人投票赞成。目前其他国家的债务清偿周期为10个月。随着11月5日香港高等法院批准该方案,融创外债将基本“清零”,内债二次安排将负债率降低50%以上,成为房企解决周期中力度最强、最彻底的案件之一。中国指数研究院企业研究部主任刘水评价,债务重组极大缓解了融创债务压力,有利于修复资产负债表,恢复公司可持续经营。同时,本案也为其他房地产保险公司的债务重组提供了不同的选择程序、实际大幅减债等方面的借鉴。但面临的融创仍面临提升经营业绩、完成“保交付”任务、盘活和盘活资产。下一步:企业生存之战。融创为何“先上岸”?业内分析认为,这得益于孙宏斌的个人财产(如上海董家渡、北京泛海国际等优质项目),以及专业、创新的金融解决方案(“全额债转股”结合“稳股计划”),在一定的政策政策下生存,满足了“稳股计划”,这是一定的政策政策,也是在“平仓”窗口期复活的“稳股计划”。尽管目前债务危机已经结束,但如何在保证大楼交付、经营连续性和股权结构变化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对孙宏斌的新考验。在6月30日的股东大会上,孙宏斌表示。明确了融创未来的发展路径:聚焦重点城市、精品建设项目。未来,融创将重点布局北京、上海、西安、重庆等一二线城市,走品质发展路线。 2025年1月至9月,融创累计实现销售额317.6亿元。虽然同比下降12.87%,但每平方米销售均价同比上涨近11400元,达到约31700元/平方米,表明高端产品能力有所提升。尤其是上海一号院项目自开盘以来多次引发抢购热潮。今年8月23日,该项目第五批销售开工。一小时内售出66套,销售额达48亿元。这些房屋均价为19.8万元/平方米,最贵单价约为25.45万元/平方米。迄今为止,上海一号院年内合计销售总额突破220亿元,成为全国首个2025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房地产项目。但由于融创此前已将外滩一号二期89.7%的股权转让至10.3%,因此错过了大部分项目后续收入。除了开发业务外,融创去年9月成立“现在资本”平台,进军房地产不良资产处置领域,试图打开第二条增长曲线。尽管债务重组成功,融创仍面临着相当大的财务压力。 2025年半年报显示,融创中国营收199.9亿元,归属公司所有者亏损约128.1亿元,资产为负。负债率仍高达94.73%。从“住”到“住好”,保障还需付出更多努力交付并提高盈利能力。最后一搏的阶段性胜利,为化解产业风险提供了重要样本,也开启了房地产企业债务管理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