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天前,全球见证“郁金香泡沫”再次破灭

6天前,全球又见证了一场“郁金香泡沫”的破裂谁敢说这不是又一次“郁金香泡沫”式的崩盘。北京时间10月11日凌晨,全球第三大稳定币USDE在币安交易所突然从1美元左右跌至0.65美元。脱锚危机持续了近两个小时,USDE 才逐渐恢复。那一刻,市场对市值140亿美元的“去中心化美元”进行了评判。 USDE 的逻辑原本就令人兴奋:它想要创建一种不依赖银行系统或美元储备的去中心化“合成美元”。这样的话就可以像USDT一样当美元用,不用把钱交给美国银行。在一个由资本认可、监管和划分的加密货币世界里,这个概念几乎是最流行的理想主义。但现实是残酷的,尤其是对于 USDE 持有者来说。 USDE诱人的高收益是其受欢迎的起点,也是其脱锚的根源。所谓稳定币的“去锚定”是指其市场价格偏离其应锚定的属性。理论上,稳定币应该始终与目标资产保持1:1的兑换关系,例如1个稳定币等于1美元。但在实际操作中,当市场出现剧烈波动、金融流动性紧张、或者释放机制或技术系统出现问题时,这种关系就可能被打破,导致价格短期甚至大幅偏离。与USDT或USDC等几乎无息的稳定币相比,USDE的收益率在牛市中可以达到两倍,在极端市场条件下甚至可以增长到每年50%。这种“无风险套利”的说法是加密货币市场中几乎没有人可以否认的。结果,资金纷纷涌出。短短几个月,尤其是美国Genius稳定币法案通过后,USDE市值增长迅速超越Dai等人,在稳定币市值中排名第三,成为加密世界的“印钞奇迹”——直到闪崩那一刻。即使是世界第三大稳定币也可能被取消锚定。稳定币真的稳定吗?这么说吧:既然你选择进入这个叫“稳定币”的赌场,就别想着被砍掉。需要解释脱锚的根本原因。根据释放方式和控制权方面,稳定币一般分为两类:中心化稳定币和去中心化稳定币。中心化稳定币通常以法定货币或其他资产作为储备,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常见的代表有USDT和USDC。去中心化稳定币通过加密资产抵押、算法调整供应量或者多种机制的组合来维持锚定,市场份额不到 10%。USDE 就是这样的代表之一。要理解USDE为何变得鲁莽,我们首先要了解“综合稳定”机制的运行原理——与传统储备稳定币不同,它的“锚定”完全由市场和算法来维持,而不是美元储备。 USDE 的运作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逻辑: (1)抵押+链上资产:用户在合约中存入 ETH 或质押以太币(如 steth)作为抵押品。 (2)衍生品对冲(永续空头订单):该系统是衍生品在商品市场(永续合约/期货)开设空头订单,以对冲现货方向。理论上,如果ETH价格上涨,现货盈利和空头亏损单会相互抵消;如果ETH价格下跌,止损单和空盈单也会相互覆盖。只要这种“对冲平衡”机制依然存在,USDE的资产净值就可以稳定在接近1 美元。同时,USDE还推出了“无风险套利”策略,即通过正利率获得收入,并与循环贷款相结合,提高利润率。正融资利率在牛市中很常见。当多头还清空头时,空头可以继续赚取融资利率,作为算法稳定币的收入来源。事实上,这种设计在牛市时会提振情绪,在熊市时会积累隐藏的风险。它将“市场情绪、推动人气和融资利率”等顺周期因素纳入自己的收入模型中。当市场方向发生变化时,它可以成为系统熔断器。此次USDE崩盘的导火索来自于特朗普。 2025年10月11日凌晨,比特币从12.2万美元高点跌至10.4万美元,跌幅超过15%。以太坊也遭受了相关压力。起因是特朗普关于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100%关税的言论商品,直接引发了全球风险资产的抛售。整个加密市场在短时间内损失了近5000亿美元的市值,同时伴随着约190亿美元杠杆头寸的强制平仓。市场陷入恐慌,流动性崩溃。在这种情况下,USDE的稳定机制面临三个层面的终极考验:一是ETH等抵押资产市值大幅下跌,这本身就削弱了系统的安全边际;其次,对冲空头订单容易因流动性恶化而出现滑点,失去对冲作用;第三,USDE的稳定性取决于ETH现货和空单的动态对冲机制。当市场发生剧烈变化时,这种“算法锚定”系统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更致命的是心理恐慌。当USDE价格开始跌破1美元时,投资者担心其稳定机制失效,因此他们抛售USDE,转向USDT等传统稳定币,导致“踩踏”。 UNANCHORING进一步从技术风险演变为流动性危机和信任危机。在这些因素的同时作用下,系统的平衡立即崩溃。算法不再是“正反馈”,而是成为破坏的催化剂。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脱锚主要发生在币安交易所,其他平台价格波动相对可控。最干的原因是交易结构的差异。币安是全球杠杆率最高、规模最大的衍生品市场,这种连锁反应很快被放大。与此同时,币安的做市深度(即市场上有多少买卖订单来支撑接近某个价格的价格)很快被蚕食。支撑价格的买单突然消失,价格立即下跌。相反t、USDE在其他交易所的交易是去中心化的、温和的,链上机制保持稳定,因此价格波动有限。这表明,这一事件更多的是一场“市场微观结构危机”,而不是对稳定币信任的系统性崩溃。但这也揭示了算法稳定币的真相:USDE的“稳定性”取决于市场流动性,而不是美元储备。当市场不稳定时,任何资产都更容易受到伤害。关于稳定币的三个问题有人可能会借此机会问:既然算法稳定币也可以无锚定,那么传统稳定币(USDT/USDC)真的更可靠吗?在人类漫长的金融史上,“稳定货币”的概念并不是什么新发明。第一个原型是黄金标准。这是一个纸币背后有“黄金信用”的时代——你手中的纸币(如美元)可以在银行兑换一定数量的黄金。任何时候。美元的价值与黄金挂钩,本质上是一种“稳定的黄金货币”。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将这种“稳定”的结构全球化:美元与黄金挂钩(1盎司黄金=35美元),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此时,美元是黄金的稳定货币,其他国家的货币是黄金的稳定货币。 美元的稳定货币。整个世界都在信任链上运行。但信任永远不会是永恒的。 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将从黄金中消失,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那一刻,世界意识到:当锚定资产不支持兑现承诺时,“稳定”就不复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稳定币 脱锚。今天的稳定币只不过是对稳定币的数字化改造。加密世界中的稳定币——无论是美元储备支持的USDT、USDC,还是算法衍生品锚定的USDE——都在试图回答同一个问题:货币能否成为国家信用,自身建立可信的锚定价值?稳定币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比特币等加密资产剧烈波动带来的交易痛点。它为加密世界提供了相对稳定的“记账单位”和“交易媒介”,逻辑上对应于传统金融中的“结算层”。但与政府主导的金本位制不同,如今的稳定币大多由私营公司发行。这意味着货币的稳定不再由国家支持,而是取决于公司的储备能力、运营透明度和市场信任。这一模式的核心仍然是“信任杠杆”。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无论黄金还是美元,一旦信任太多,系统就会崩溃。这个漏洞在过去几年里在加密世界中反复上演。 2022年,算法稳定币Terrausd(UST)在崩盘中从1美元跌至不到1美分,挤压了超过400亿美元的市值,成为加密史上最悲惨的信任崩溃。 USDT(Tether)因准备金审计不透明而多次受到监管机构质疑; USDC在2023年硅谷银行破产后是短期的,因为部分准备金被冻结。这些事件的共同逻辑是:“锚”不是算法或财产本身,而是只有当人们相信它可以交付时。尽管稳定币的名字里有“稳定”,但其真正的基础是信任。回顾历史,无论是金本位还是稳定货币,稳定都建立在一个简单的承诺上:“我可以按照约定的比例兑换实物资产”只要人们相信这个承诺,货币就可以流通;当对交付能力存疑时,系统就会运行。金本位的崩溃如此,稳定币的脱锚也是如此。当前主流稳定币的风险可以概括为三个煎熬:第一,储备金是否可信?稳定币的基础在于“1:1储备金”的承诺。然而, 现实中,储备itor的真实性、构成和流动性经常被讨论。 Tether过去声称完全有现金支持,但后来被发现持有大量商业票据和债券; USDC暴露了单一银行的风险。即使准备金充足,集中的资产配置或缺乏审计披露也可能引发极端情况下的挤兑。换句话说,“货币的稳定性” 稳定币实际上是基于脆弱的信任层。第二,政府是否可以接受?稳定的崛起硬币挑战主权金融体系。它既是一种创新的支付工具,也可以被认为是“影子银行”。当跨境结算或资产流动规模过大时,就会触及央行发行货币的底线。美国和欧盟正在推动包含风险的《稳定币监管法案》,但在此之前,稳定币无论是完全加密资产还是传统金融产品都处于监管真空。这个“灰色地带”正是风险滋生的温床。第三,是否会引发系统性危机?稳定币发行人通常投资短期美国债务以追求安全和利润。但当恐慌袭来时,一波赎回潮将迫使他们抛售大量国债以换取现金,这可能会扰乱整个短期债券市场并引发连锁反应。 2022年UST的崩盘引发了defi生态的一系列清算,足以证明在高杠杆的链上金融体系中,“币稳”不再是异常事件,而是系统性风险的潜在起点。这三个问题的背后本质上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货币信任的边界是谁定义的?在金本位时代,信任是由黄金来保证的;在美元体系中,信任是由国家信用来保证的;而在稳定货币时代,信托似乎被“算法+储备资产”重新包装,但仍然无法避免对信心的依赖。 USDE脱锚事件也揭示了一个真相:无论是基于储备还是基于算法,​​信任永远是稳定币的最终锚定;模型可以优化,但极端的市场条件考验着系统、流动性和信任承载能力。对于市场参与者、交易所、项目方甚至监管机构来说,信任的稳定性始终是底层变量。

Related Posts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