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啤酒(600600.sh)斥资6.65亿元,历时172天收购山东即墨黄酒厂(简称“即墨黄酒”)100%股权。 10月27日,青岛啤酒发布最新公告显示,截至公告日,尚未满足股权转让协议约定的交割要求,股权收购交易已完成。公司不承担因股权转让协议终止而产生的违约责任。中国酒文化品牌研究院智库专家蔡学飞认为,收购完成对青岛啤酒的直接影响有限,更像是一次战略探索中的“及时止损”。尽管由于原股东资金问题,即墨黄酒股权多次被冻结,青岛啤酒失去了淡季拓展啤酒业务、丰富产品线的机会,但啤酒厂选择在不满足交货条件时终止交易,以避免潜在的财务和法律风险,并且不承担违约责任。它并没有动摇啤酒业务的坚实核心基础。公司未来仍可依靠强大的渠道和资金实力寻找其他更清洁的标的。 10月27日,青岛啤酒收于65.96元/股,跌幅0.2%,总市值899.82亿元。资料来源:青岛啤酒关于结束交易的公告早已为人所知。天眼监测显示,今年9月以来,即墨黄酒已多次结冰。 10月10日,该公司再次被冻结。冻结消息传出后,青岛啤酒并未发布公告表明立场。其只是表示“现在不方便说,等等看我们的公告”。现最新公告已发布,宣布本次收购呃计划失败了,另一只靴子已经落地。即墨黄酒在山东颇有名气。其股东为持股54.55%的山东鲁金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山东鲁金”)和持股45.46%的新华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新华锦集团”)。新华锦集团是山东鲁金的第一大股东。即墨黄酒屡次被冻结,主要原因是其母公司违规。 2025年8月26日,中国证监会青岛监管局官网发布文章显示,张建华控制的新华锦集团为山东新华锦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公司基金”)的实际控制人。根据公司披露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截至2025年8月26日,张建华控股的新华锦集团为山东新华锦国际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2025年半年度披露报告中,新华锦及关联方未多次披露公司资金情况资产4.06亿元。 9月29日,新华锦停牌,A股简称为“ST新华锦”。当即墨黄酒再次被冻结的消息传出后,中国葡萄酒行业独立评论员肖竹青认为,股权突然冻结已成为交易的“最大障碍”。其还表示,青岛啤酒截至目前尚未支付交易费用,且收购协议已超过原定120天有效期。如果在新华金“保壳”期限前股权冻结仍未解除,交易自然可能流产。目前,滑溜问题继续造成障碍,交易无法正常完成。青岛啤酒宣布交易完成,证实了此前的预测。收购失败对青岛啤酒有何影响?肖竹青认为,交易结束短期影响有限青岛啤酒,但青岛啤酒也错失了多元化布局、避开淡季业绩的机会。青岛啤酒原本希望通过收购即墨黄酒,让啤酒和黄酒在销售淡季实现优势互补。即墨黄酒冬季销售高峰期或可抵消啤酒淡季压力。但从财务角度来看,即墨黄酒2024年营收仅为1.66亿元,净利润为3047万元。与青岛啤酒每年超过300亿元的营收相比,贡献比例较小,因此收购结束并不会扭转其根基。此外,青岛啤酒在本次交易中不支付任何款项,无需承担违约责任,财务风险可控。此次失败对青岛啤酒影响有限,但对即墨黄酒来说却是一大损失。肖竹青认为,青岛啤酒是最好的策略是即墨黄酒在资金、供应链、营销以及消费品市场现有经验等方面的合作伙伴。如果错过这个机会,即墨老九就很难再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了。寻找其他成长方式。今年9月,在青岛啤酒召开的2025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董事长蒋宗祥表示,青岛啤酒在全国拥有全资、控股啤酒生产企业57家,联营、合资啤酒生产企业2家,设计产能1400万千升,实际产能约950万千升。分布于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规模和市场占有率领先于国内啤酒行业。青岛啤酒在国内啤酒行业的龙头地位不容小觑,但近年来却陷入了增长低迷的漩涡。大规模收购即墨黄酒的诞生当然不是为了创造新的增长点。从数据上看,青岛啤酒在2021年、2022年、2023年连续三年保持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2024年则打破多年双增长纪录,营收同比下降5.3%,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仅小幅增长1.81%。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即10月和12月,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亏损约为6.45亿元。相比4月至6月二季度归属股东净利润逾20亿元,亏损6亿元的寒冬,是青岛啤酒寻找新增长点的强劲动力。 2025年上半年,青岛啤酒再次实现双增长,但增速有限。上半年,重新场馆约204.91亿元,同比增长2.11%;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约52.63亿元,同比增长7.21%。青岛啤酒在2024年年报中指出,国内啤酒市场消费复苏缓慢。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全年啤酒产品产量3521.3万升,同比下降0.6%。 2025年半年报称,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国内啤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产量1904万千升,同比下降0.3%。青岛啤酒认为,中国大陆啤酒普遍已到天花板,进入“存量竞争”。如今消费者的选择有很多,比如啤酒、黄酒、葡萄酒、白酒等,还有饮料。收购即墨黄酒、青岛啤酒失败如何解决寻找新的增长点,如何解决冬季销售的“淡季困境”?肖竹清认为,首先是产品创新。青岛啤酒可推出热饮啤酒、低度饮料、适合冬季饮用的功能性或健康啤酒,拓展消费场景;二是节假日营销。例如,在圣诞节、元旦、春节等节点,加强礼盒、限时促销等销售方式活动,刺激节日消费;二是要深化渠道开发,继续以即时零售和电商直送为主线,覆盖更多年轻消费群体,提升淡季渠道效率;最后,要注重供应链的优化,通过“生鲜直送”等商业模式改善用户体验,提高复购率。据蔡雪飞分析,对钱来说最重要的是gtao啤酒有效填补秋冬销售淡季,就是“打破了啤酒品类的季节性限制”。首先是产品和品类的差异化。公司曾比那拉克收购即墨黄酒,出于战略考虑;二是转变渠道、拓展场景。例如,它可以与美团等热衷于发展“即时零售”的公司合作,以满足“随时随地”的消费者需求。开设“生鲜直送”店,主打保质期极短的高端生啤酒,通过差异化产品提升价值。我们还积极拓展线上电商渠道,利用双11、元旦等重大促销活动。蔡雪飞进一步分析,第二步是营销创新和品牌激活,加强节日和体育营销等,在圣诞节、元旦、春季推出礼盒和限时折扣。节日等节点刺激礼品和聚会消费。冬季举办冬季运动赛事,将品牌与冬季热门活动绑定,创造消费情境,积极创造冬季消费理由,扭转“啤酒是夏日饮品”的自然认知。最后是供应链优化和内部改进。我们利用淡季进行渠道深耕和团队训练,为旺季做好准备。通过精益管理和成本控制,我们可以减少淡季固定成本带来的收入侵蚀。对于青岛啤酒的创新方向,蒋宗祥告诉投资者,公司已于2025年上半年研发推出了“樱花味白啤酒、云朵IPA、全麦国潮、全麦一品”等多款特色产品。未来,将在轻“干干”的基础上,继续推出零糖、低热量的“超干”系列产品,以期为青岛啤酒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生产更多特色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蒋宗祥还强调,青岛啤酒正在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大力发展全渠道,积极推进以即时零售为代表的传统渠道销售,将优质浓缩液、水晶原浆生鲜直送到更多城市,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跨境挑战并不小。目前,青岛啤酒正在实施“青岛啤酒主品牌+崂山啤酒国家第二品牌”的品牌战略。此外,加快消化培育大单品和创新品类产品,加快形成青岛核心品牌“1+1+1+2n”产品组合。其中,经典系列、青岛白啤酒、高端鲜活1L铝瓶及超高端产品销量均保持稳定增长。从数据来看,青塔的销量o 啤酒品牌上半年主要产品271.3万升,同比增长3.9%;其中,中高端产品销量199.2万升,同比增长5.1%。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上半年,青岛啤酒的研发费用约为4371.2万元,同比增长48.65%。主要投资于新研究和产品开发。 2025年上半年,公司基本建设、搬迁、改扩建项目累计投资约人民币9.49亿元。青岛啤酒强调,公司拥有充足的自筹资金和持续的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入,可以满足公司的企业资金需求。但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约为48亿元,同比下降16%。市场竞争并未停止。 “一个“一招通天下”显然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竞争激烈的股市,联盟、跨界已成为当今时尚操作。据南方都市报报道,10月15日,古越龙山(600059.Sh)与啤酒巨头华润啤酒(00291.HK)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手打造“黄酒+啤酒”跨界 联合产品。报道指出,此举“是古越龙山在面临业绩增长压力和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推进‘年轻化、高端化’战略的关键一步”。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华润啤酒的营收增长也有限。华润啤酒2025年中报显示,上半年未经审核综合转让金额约为239.42亿元, 同比增长0.8%。不过,有利于得益于高端啤酒业务策略的持续发展以及物料采购成本的节省,集团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同比增长2%至48.9%的历史新高。上半年,未经审计的息税前收入和归属于股东的收入也再创新高,分别达到76.91亿元和57.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8%和23%。其中,未经审查的息税前收入和啤酒业务股东应占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3.8%和17.3%。啤酒行业进入存量竞争,寻找新的增长点将是企业继续发力的战略任务。 “黄酒”为何成为啤酒巨头的宠儿?蔡学飞分析,虽然目前黄酒行业呈现出强劲的复苏和创新势头,但事实上,龙头企业通过高端和年轻化的双重驱动,积极突破MGA地域群体和消费者的限制,并获得了政策的大力支持。但从理性角度看,黄酒行业仍面临区域障碍(江浙沪消费占比70%)、场景单一(社会特征弱、自我要求为主)、高端化薄弱(主打价格20-50元,高价产品难销)。未来啤酒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能否释放,还取决于双方在强化渠道、重塑文化价值、产品创新以及黄酒品类发展等方面的落实情况。
青岛啤酒(600600.sh)斥资6.65亿元,历时172天收购山东即墨黄酒厂(简称“即墨黄酒”)100%股权。 10月27日,青岛啤酒发布最新公告显示,截至公告日,尚未满足股权转让协议约定的交割要求,股权收购交易已完成。公司不承担因股权转让协议终止而产生的违约责任。中国酒文化品牌研究院智库专家蔡学飞认为,收购完成对青岛啤酒的直接影响有限,更像是一次战略探索中的“及时止损”。尽管由于原股东资金问题,即墨黄酒股权多次被冻结,青岛啤酒失去了淡季拓展啤酒业务、丰富产品线的机会,但啤酒厂选择在不满足交货条件时终止交易,以避免潜在的财务和法律风险,并且不承担违约责任。它并没有动摇啤酒业务的坚实核心基础。公司未来仍可依靠强大的渠道和资金实力寻找其他更清洁的标的。 10月27日,青岛啤酒收于65.96元/股,跌幅0.2%,总市值899.82亿元。资料来源:青岛啤酒关于结束交易的公告早已为人所知。天眼监测显示,今年9月以来,即墨黄酒已多次结冰。 10月10日,该公司再次被冻结。冻结消息传出后,青岛啤酒并未发布公告表明立场。其只是表示“现在不方便说,等等看我们的公告”。现最新公告已发布,宣布本次收购呃计划失败了,另一只靴子已经落地。即墨黄酒在山东颇有名气。其股东为持股54.55%的山东鲁金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山东鲁金”)和持股45.46%的新华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新华锦集团”)。新华锦集团是山东鲁金的第一大股东。即墨黄酒屡次被冻结,主要原因是其母公司违规。 2025年8月26日,中国证监会青岛监管局官网发布文章显示,张建华控制的新华锦集团为山东新华锦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公司基金”)的实际控制人。根据公司披露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截至2025年8月26日,张建华控股的新华锦集团为山东新华锦国际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2025年半年度披露报告中,新华锦及关联方未多次披露公司资金情况资产4.06亿元。 9月29日,新华锦停牌,A股简称为“ST新华锦”。当即墨黄酒再次被冻结的消息传出后,中国葡萄酒行业独立评论员肖竹青认为,股权突然冻结已成为交易的“最大障碍”。其还表示,青岛啤酒截至目前尚未支付交易费用,且收购协议已超过原定120天有效期。如果在新华金“保壳”期限前股权冻结仍未解除,交易自然可能流产。目前,滑溜问题继续造成障碍,交易无法正常完成。青岛啤酒宣布交易完成,证实了此前的预测。收购失败对青岛啤酒有何影响?肖竹青认为,交易结束短期影响有限青岛啤酒,但青岛啤酒也错失了多元化布局、避开淡季业绩的机会。青岛啤酒原本希望通过收购即墨黄酒,让啤酒和黄酒在销售淡季实现优势互补。即墨黄酒冬季销售高峰期或可抵消啤酒淡季压力。但从财务角度来看,即墨黄酒2024年营收仅为1.66亿元,净利润为3047万元。与青岛啤酒每年超过300亿元的营收相比,贡献比例较小,因此收购结束并不会扭转其根基。此外,青岛啤酒在本次交易中不支付任何款项,无需承担违约责任,财务风险可控。此次失败对青岛啤酒影响有限,但对即墨黄酒来说却是一大损失。肖竹青认为,青岛啤酒是最好的策略是即墨黄酒在资金、供应链、营销以及消费品市场现有经验等方面的合作伙伴。如果错过这个机会,即墨老九就很难再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了。寻找其他成长方式。今年9月,在青岛啤酒召开的2025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董事长蒋宗祥表示,青岛啤酒在全国拥有全资、控股啤酒生产企业57家,联营、合资啤酒生产企业2家,设计产能1400万千升,实际产能约950万千升。分布于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规模和市场占有率领先于国内啤酒行业。青岛啤酒在国内啤酒行业的龙头地位不容小觑,但近年来却陷入了增长低迷的漩涡。大规模收购即墨黄酒的诞生当然不是为了创造新的增长点。从数据上看,青岛啤酒在2021年、2022年、2023年连续三年保持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2024年则打破多年双增长纪录,营收同比下降5.3%,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仅小幅增长1.81%。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即10月和12月,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亏损约为6.45亿元。相比4月至6月二季度归属股东净利润逾20亿元,亏损6亿元的寒冬,是青岛啤酒寻找新增长点的强劲动力。 2025年上半年,青岛啤酒再次实现双增长,但增速有限。上半年,重新场馆约204.91亿元,同比增长2.11%;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约52.63亿元,同比增长7.21%。青岛啤酒在2024年年报中指出,国内啤酒市场消费复苏缓慢。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全年啤酒产品产量3521.3万升,同比下降0.6%。 2025年半年报称,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国内啤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产量1904万千升,同比下降0.3%。青岛啤酒认为,中国大陆啤酒普遍已到天花板,进入“存量竞争”。如今消费者的选择有很多,比如啤酒、黄酒、葡萄酒、白酒等,还有饮料。收购即墨黄酒、青岛啤酒失败如何解决寻找新的增长点,如何解决冬季销售的“淡季困境”?肖竹清认为,首先是产品创新。青岛啤酒可推出热饮啤酒、低度饮料、适合冬季饮用的功能性或健康啤酒,拓展消费场景;二是节假日营销。例如,在圣诞节、元旦、春节等节点,加强礼盒、限时促销等销售方式活动,刺激节日消费;二是要深化渠道开发,继续以即时零售和电商直送为主线,覆盖更多年轻消费群体,提升淡季渠道效率;最后,要注重供应链的优化,通过“生鲜直送”等商业模式改善用户体验,提高复购率。据蔡雪飞分析,对钱来说最重要的是gtao啤酒有效填补秋冬销售淡季,就是“打破了啤酒品类的季节性限制”。首先是产品和品类的差异化。公司曾比那拉克收购即墨黄酒,出于战略考虑;二是转变渠道、拓展场景。例如,它可以与美团等热衷于发展“即时零售”的公司合作,以满足“随时随地”的消费者需求。开设“生鲜直送”店,主打保质期极短的高端生啤酒,通过差异化产品提升价值。我们还积极拓展线上电商渠道,利用双11、元旦等重大促销活动。蔡雪飞进一步分析,第二步是营销创新和品牌激活,加强节日和体育营销等,在圣诞节、元旦、春季推出礼盒和限时折扣。节日等节点刺激礼品和聚会消费。冬季举办冬季运动赛事,将品牌与冬季热门活动绑定,创造消费情境,积极创造冬季消费理由,扭转“啤酒是夏日饮品”的自然认知。最后是供应链优化和内部改进。我们利用淡季进行渠道深耕和团队训练,为旺季做好准备。通过精益管理和成本控制,我们可以减少淡季固定成本带来的收入侵蚀。对于青岛啤酒的创新方向,蒋宗祥告诉投资者,公司已于2025年上半年研发推出了“樱花味白啤酒、云朵IPA、全麦国潮、全麦一品”等多款特色产品。未来,将在轻“干干”的基础上,继续推出零糖、低热量的“超干”系列产品,以期为青岛啤酒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生产更多特色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蒋宗祥还强调,青岛啤酒正在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大力发展全渠道,积极推进以即时零售为代表的传统渠道销售,将优质浓缩液、水晶原浆生鲜直送到更多城市,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跨境挑战并不小。目前,青岛啤酒正在实施“青岛啤酒主品牌+崂山啤酒国家第二品牌”的品牌战略。此外,加快消化培育大单品和创新品类产品,加快形成青岛核心品牌“1+1+1+2n”产品组合。其中,经典系列、青岛白啤酒、高端鲜活1L铝瓶及超高端产品销量均保持稳定增长。从数据来看,青塔的销量o 啤酒品牌上半年主要产品271.3万升,同比增长3.9%;其中,中高端产品销量199.2万升,同比增长5.1%。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上半年,青岛啤酒的研发费用约为4371.2万元,同比增长48.65%。主要投资于新研究和产品开发。 2025年上半年,公司基本建设、搬迁、改扩建项目累计投资约人民币9.49亿元。青岛啤酒强调,公司拥有充足的自筹资金和持续的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入,可以满足公司的企业资金需求。但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约为48亿元,同比下降16%。市场竞争并未停止。 “一个“一招通天下”显然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竞争激烈的股市,联盟、跨界已成为当今时尚操作。据南方都市报报道,10月15日,古越龙山(600059.Sh)与啤酒巨头华润啤酒(00291.HK)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手打造“黄酒+啤酒”跨界 联合产品。报道指出,此举“是古越龙山在面临业绩增长压力和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推进‘年轻化、高端化’战略的关键一步”。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华润啤酒的营收增长也有限。华润啤酒2025年中报显示,上半年未经审核综合转让金额约为239.42亿元, 同比增长0.8%。不过,有利于得益于高端啤酒业务策略的持续发展以及物料采购成本的节省,集团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同比增长2%至48.9%的历史新高。上半年,未经审计的息税前收入和归属于股东的收入也再创新高,分别达到76.91亿元和57.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8%和23%。其中,未经审查的息税前收入和啤酒业务股东应占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3.8%和17.3%。啤酒行业进入存量竞争,寻找新的增长点将是企业继续发力的战略任务。 “黄酒”为何成为啤酒巨头的宠儿?蔡学飞分析,虽然目前黄酒行业呈现出强劲的复苏和创新势头,但事实上,龙头企业通过高端和年轻化的双重驱动,积极突破MGA地域群体和消费者的限制,并获得了政策的大力支持。但从理性角度看,黄酒行业仍面临区域障碍(江浙沪消费占比70%)、场景单一(社会特征弱、自我要求为主)、高端化薄弱(主打价格20-50元,高价产品难销)。未来啤酒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能否释放,还取决于双方在强化渠道、重塑文化价值、产品创新以及黄酒品类发展等方面的落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