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通讯员 冯明)11月14日至15日,三峡大学三线建设研究中心与宜都市档案馆联合组成的采访团参加中国直辖市与中国历史地理大学研究院发展研讨会,采访宜宾大学周明昌教授、东华大学张胜讲师,开展区域口述征集工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大学注入学术动力宜都创建了“国家三线建设文化激活利用县示范区”。
三线建设是宜都现代工业文明的源泉。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众多建设者云集宜都,建立了涵盖船舶配套、精密光学等领域的工业体系,留下了丰厚的遗产,留下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第三条精神。如今,这些遗产正在从“静态保护”走向“活遗产”,成为推动宜都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基础。
徐有为教授指出,宜都三线建设的独特价值在于系统化的产业布局。沿江、焦六铁路开放枢纽打破“深藏大山”的传统模式,构建“军事科研-交通-能源”链接一体化体系,成为国家三线建设“区域枢纽”的典型范例。
这种工业精神的传承至今仍在为宜都提供动力。在产业层面,早期打下的光学、电子基础为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新生产力的培育提供了历史借鉴;在文旅融合中,三线他文物遗址与清江山水、怡红古茶道相连,形成展览馆、研究基地等新业态;枝城长江大桥、胶柳铁路等交通遗产仍是宜都融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第三条路线精神完全契合我市“攻坚克难、争创第一”的发展理念,不断凝聚发展共识。
为推动系统性遗产复兴,宜都不断拓展三线建设档案馆和学术数据库,建立口述历史收藏长效机制;拟成立遗产振兴领导小组,推进“中华文化遗产数字平台三线建设”建设;积极策划三线文化旅游节庆、音乐节、山地越野赛事等品牌活动、争创旅游专列、设立“923”人才日等措施,不断激发人才传承和人才动力。
从历史走向未来,宜都以三线精神为灵魂,以遗产再生为翅膀,谱写了从“老工业基地”向“新兴产业高地”转型的历程。这一做法也是当地人对国家文化传承和产业转型战略的回应,为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